实盘配资app线上 中国黑科技将“征战”珠峰,要抢夏尔巴人的饭碗?
科技改变人类,这句话早已深入人心。科技的日新月异,持续深入地改变着人类的各个领域实盘配资app线上,其中也包括探险。
作为人类探险精神的象征之地,珠峰南坡的商业生态即将因科技而发生颠覆性改变。随着无人机技术不断发展,尼泊尔官方决定投入使用无人机,在珠峰南坡大本营和C1营地之间运送物资和回收垃圾。
这一举措被寄予厚望,认为不仅可以减轻昆布冰川所承受的压力,还能减少登山者和夏尔巴人的伤亡。与此同时,也有人担心,无人机将会剥夺夏尔巴人的工作机会,影响他们赖以生存的基础。
这些问题恰如一枚硬币的正反面,也是科技发展与人类之间互相作用的亘古命题。我们不妨去试着回答——该举措能带来什么好处?未来前景如何?是否会颠覆夏尔巴人的生活根基?
中国“黑科技”的一场试验
今年4月,尼泊尔官方在珠峰进行了无人机运货测试。该无人机名为FlyCart 30,是一款长距离重型起重无人机,产自中国最大的无人机制造商——大疆创新。
根据测试,FlyCart 30在大本营和C1之间每小时能运货234公斤。通常情况下,同等重量的货物,需要14名搬运工至少6小时方可完成。
2024年4月正在珠峰测试的FlyCart 30 图源:网络
不仅如此,尼泊尔官方还分别在C1和C2测试了FlyCart 30的起飞最大载量。在海拔5943米的C1,FlyCart 30的起飞最大载量是30公斤;在海拔6400米的C2,FlyCart 30的性能受到影响,起飞最大载量减为18公斤。
那么问题来了,跟人力相比,FlyCart 30的承重能力处在什么水平?
根据尼泊尔政府规定,攀登高海拔的作业人员负重不得超过20公斤。其中海拔5000~6000米之间为20公斤,海拔6001~7000米之间为17公斤,海拔7001米~8000米之间为14公斤,海拔8000米以上为12公斤。
当然,与承重能力相比,无人机的运货效率和可持续能力才是“杀手锏”,远非人力可相提并论。在获得积极的测试结果后,尼泊尔政府决定在珠峰地区商业化使用无人机。
无人机将极大提升垃圾回收能力?
零跑C16于6月28日正式上市,新车定位全新中型SUV,增程版车型售价15.58-17.98万元、纯电版车型16.18-18.58万元。基于800V高压平台打造,全系采用6座布局。此外,新车将搭载8295车规级芯片、21扬声器、后排吸顶屏、OrinX 芯片+激光雷达,具备高阶辅助驾驶功能。
二、能耗标识的内容、格式、材质和粘贴等应符合《轻型汽车能源消耗量标识 第1部分:汽油和柴油汽车》(GB22757.1—2023)、《轻型汽车能源消耗量标识第2部分:可外接充电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和纯电动汽车》(GB 22757.2 —2023)要求;在汽车产品自身以外其它场所使用能耗标识时,可等比例放大或缩小。
根据计划,FlyCart 30将于今年秋季先在海拔6828米的阿玛达布拉姆峰投入使用,负责回收垃圾。
众所周知,随着商业攀登迅猛发展,攀登珠峰的人越来越多,甚至在2019年出现“大堵车”,导致11人死亡。与此同时,众多攀登者也制造了越来越多的垃圾,严重影响了珠峰的生态环境。
珠峰的垃圾问题愈发严重 图源:网络
负责清理珠峰垃圾的非政府组织萨加玛塔污染管控委员会(Sagarmatha Pollution Control Committee,简称SPCC)表示,2024年春季登山季,共用一个大本营的珠峰和洛子峰共计收集了近百吨垃圾。
珠峰大本营回收77.19吨垃圾,再加上各探险机构从高海拔营地带回的8至9吨垃圾,SPCC今年春季共回收了超过85吨的垃圾。这些垃圾,包括可燃垃圾27.99吨、可回收垃圾7.51吨、人类排泄物27.53吨、厨房垃圾14.15吨。此外,尼泊尔军队还回收了超过11吨的垃圾。
事实上,与2023年相比,垃圾总量有了明显增加。2023年春季,SPCC处理了近70吨垃圾。
据知情人称,每年有近6万人徒步到珠峰大本营。随着登山设施越来越豪华,珠峰大本营不仅人满为患,还垃圾堆积如山。
自2015年以来,SPCC实施了“8公斤垃圾”规则,要求每位登山者缴纳4000美元押金,如果返回时带回8公斤及以上的垃圾,押金则将全额退还。
尽管如此,珠峰的垃圾清理仍是一项艰巨任务。更何况,随着全球气候变暖,珠峰上数十年来被掩埋的垃圾和遇难者遗体开始暴露,不仅污染了珠峰的自然环境,还对当地居民的健康造成威胁。
测试中的无人机 图源:网络
回收遗留在珠峰的垃圾和遇难者遗体,已迫在眉睫。以往,除了SPCC每年的清理任务之外,尼泊尔军方每隔几年都会组织专业人士,对喜马拉雅地区8000米以上的山峰展开清理行动。
如今有了无人机加持,相信珠峰的清理工作将迎来“质”的飞跃。
无人机将减少珠峰的伤亡?
到了明年春季登山季,无人机FlyCart 30将“大显身手”,在大本营和C1之间频繁往返。尼泊尔昆布帕桑拉姆自治市官员贾加特·布萨尔表示,使用无人机主要为规避昆布冰川的风险,减少人员伤亡。
昆布冰川顶部海拔约为8千米,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冰川,它拥有一条长约17公里的冰川河流,发源于洛子壁约7600米处。作为珠峰南坡大本营与C1营地之间的必经之路,昆布冰川地势陡峭,有多处巨大裂缝,而且经常发生雪崩和冰崩,随时可能威胁人的生命。很多攀登者选择在日出之前通过昆布冰川,以期降低遭遇冰崩和雪崩的风险。
不过,这只是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,并不能真正杜绝危险发生。
2014年4月18日,昆布冰川的一场雪崩就导致16名夏尔巴向导遇难,并引发夏尔巴人集体罢工,导致当年的登山季被迫取消。
2023年4月12日,昆布冰川的一处冰塔发生崩塌,又夺走3名夏尔巴向导的生命。
2014年雪崩发生地 图源:中国探险协会会员龙文
根据喜马拉雅数据库(The Himalayan Database)统计,从1953年到2023年,共有49人在昆布冰川遇难。
每年登山季开始前,都会有被称为“冰川医生”的专业团队负责开路。他们在昆布冰川途中固定路绳,并在冰裂缝上架设梯子。从明年开始,无人机FlyCart 30将会协助“冰川医生”运送开路所需的绳索和梯子,其后再将垃圾运回大本营。
以往的登山季,算上拉练和正式攀登,夏尔巴向导每年可能需要穿越昆布冰川三十多次,运送氧气瓶、气罐、帐篷、食物和绳索等物资。
夏尔巴人在搬运物资 图源:纪录片《高山上的夏尔巴人》
随着全球气候变暖,昆布冰川变得越来越不稳定。比如今年,昆布冰川的不稳定就导致登山季被迫延迟,登山路径也恢复到2017年的线路。
“使用无人机,将帮助我们避免昆布冰川的危险。”布萨尔说,“我们的核心目的就是减少昆布冰川的潜在死亡人数。”
据估计,每年大概有500到600人穿越昆布冰川。
“无人机将拯救生命,”尼泊尔知名登山公司Imagine Nepal的Mingma G说,“此外,它还能缓解昆布冰川的拥挤状况,并增加可回收的垃圾数量。”
除了运送物资和回收垃圾,无人机还可以实时监测昆布冰川的情况,比如提供可能在一夜之间形成的新裂缝实时数据,或者发现一块巨大而不稳定的冰块。这些都可以帮助登山者和夏尔巴人找到更安全的登山路线,减少事故发生。
“在珠峰使用无人机是登山技术应用的自然演变,” 亚洲徒步公司的达瓦·史蒂文·夏尔巴说,“之前曾用直升机做过类似事情,但直升机不仅风险大,成本也相当高。”
无人机会不会砸了夏尔巴人的饭碗?
随着无人机投入使用,有人开始担心,夏尔巴人的工作机会是否会遭到剥夺?
这既是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,也是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之间辩证关系的一种缩影。科技有时就像一把双刃剑,既可以造福人类,也可能带来负面影响。
布萨尔表示,无人机的使用确实会影响夏尔巴人的传统工作,但夏尔巴人却不必为此担心。
从目前的情况看,无人机FlyCart 30只在大本营和C1之间“展开工作”。随着海拔升高,无人机的功能优势将逐渐降低,搬运工仍需在C1和C2之间运送物资。
无人机 图源:网络
而且,普通人根本不具备在高海拔操作无人机的能力。尼泊尔政府计划培训夏尔巴人,让他们学习操控无人机。
“我们将给他们做培训,因为专业的无人机操作员无法应对高海拔营地的任务。”布萨尔说,“未来,所有的工作都将由夏尔巴人完成。”
达瓦·史蒂文·夏尔巴认为,无人机的使用反而可能促使夏尔巴人争取到更好的工作机会。
“如果不再忙于运送物资,夏尔巴人就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帮助客户攀登山峰,”达瓦·史蒂文·夏尔巴说,“从奖金和小费方面来说,这会给他们带来更多的经济回报——每个商业客户都会需要夏尔巴人协助攀登山峰。所以,我认为他们的工作是有保障的。”
曾几何时,夏尔巴人只是珠峰攀登中的配角,虽然有着极为出色的攀登能力,也承担着非常重要的向导工作,却往往被世人所忽略。除此之外,他们还要忍受低工资、高危险的工作条件与巨大的精神压力。
随着时代发展和自我意识觉醒,越来越多的夏尔巴人开始在攀登行业有了自己的话语权,也逐渐将工作范围拓展到旅游业的其他领域,甚至有一些夏尔巴人建立了自己的登山公司。
“我们预计,从事登山运动的夏尔巴人会越来越少,而那些从事登山运动的人会接受更好的培训。”达瓦·史蒂文·夏尔巴说,“目前的趋势是,夏尔巴人不再只是传统的搬运工,而是更多地充当向导。无人机将成为这一趋势的催化剂。”
或许,风险便意味着机会。那么实盘配资app线上,珠峰使用无人机究竟会产生怎样的连锁反应,就让时间来回答吧。